随记

关于艺术鉴赏的一点感想

        最近有几个朋友问我,你画的那几张画好逼真,但是这么辛苦画一张画挂在墙上,还不如拍张照片放大裱起来挂在墙上,来得方便,来得实在。对此我现在还是比较能谦和的听并且保持闭嘴的状态。闭嘴那是我在当面的情况保持我装B的个性,底下呢,我还是要呱唧呱唧几下。不为给别人听,纯粹为了自己超级的扯淡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基本功。

       首先呢,画画这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归于一个听起来挺吓唬人的门类------艺术。一般的人听到别人讲艺术都觉得这个人很有品味,一般装B的人呢都喜欢动不动就讲艺术,一般动不动就神侃艺术的人呢都会觉得自己很有品味。

       那咱也装一次,品味一次,艺术一次。。。。。。

       我觉得艺术这东东嘛,无非就是欣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太文绉绉了呵呵。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土一点的说一遍:首先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包括它的形、色、意。然后转变为能主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这个所谓的艺术品,然后再站到画的边山指手画脚,或者表扬,或者批评也就是扯淡。 当然大部分的人还是停留在第一阶段。 

       其一,色彩,专业上应该叫着色。一般朋友们比较喜欢颜色鲜艳,通俗点讲就是五颜六色的画。若是一幅画色彩斑斓,定以为是一幅好画,因为色彩多而能给人美的感觉,很多色彩那绝对不是一般的水准,深入一点说,能够纵横大千世界的瑰丽之中,实应有高超的画法。色彩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当然质朴的国画虽然只是用最少的颜色去勾勒,表达人物的个性和世界的丰富多采,有时候更能够给人们以心灵的享受。

       其二,内容的多少,也是画中的人物,景观,实物等的多少。其实画多画少并无定论,外行人看多,内行人看少,专家看精,是最好的注脚。繁多内容当然是著名画家美名流传的关键所在了,能够完成规模庞大的精致绘画无疑需要很高的画技和布局观。历史上有名的《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女史箴图》、《步辇图》、《七十二神仙卷》、《韩熙载夜宴图》和《历代帝王图》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大型的画卷一般都是写实的,历史的,所以有人把他们称作“画史”。这些画,要么是人物众多,要么是景致繁华,长长的画卷,不仅要能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美感,还要能细细勾勒每一处内容,这需要有很深厚的功底。而小卷绘画则是非常强调精致和意境。花鸟画和山水画最能体现这一方面的特点。

      接下来就是怎么去看,怎么去欣赏了。。。再呱唧呱唧

      归结起来三点:

      一、“入乎其内”:一种难得的情感共鸣。

      二、“出乎其外”:一种难得的感悟能力。

      三、“入内”与“出外”:彼此融合的心灵状态。

      简单点说就是你首先看一幅画你得能想象得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个性及当时画画的心情;并且能在看着画的这个实物还能提升点自己的想象比如看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 你不能只看到几匹马,几个人,而且画家用的是半抽象的立体主义的手法,跟让我们觉得及不像又不美,特别是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以为画家画的是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  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这画无疑是悲剧,而中国人一直都比较喜欢山水,喜欢仕女,喜欢动物、花鸟。。。。这些东西都是乐观的;都是唯美而圆满的。

 image002.jpg

      但是我们去欣赏作品的时候要去理解和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意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 ,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这些都取决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及时间。至于这幅画能不能对你产生心灵上的撞击或者是触动,那就取决于你的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所以呢,不理解这些东西,你看别人的画老用看照片的审美观去看,很会气晕咱们这些“艺术家”的。

     先扯淡到这里,有时间有精力再到这里扯淡,扯淡。。

 纯的原作,切勿转载    哈哈  

水生               2011    岁末

 image005.jpg

 

[返回]